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风采 >> 正文

院长寄语:拥梦而来,载誉而归——在中国林科院2015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发表时间]:2015-09-17 [拟稿人]: [审核人]: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中国林科院又一次张开双臂,迎接2015级研究生的到来。在此,请让我代表中国林科院全院师生员工,对新生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欢迎并祝贺你们成为中国林科院的新生力量!

大家报考之前,对中国林科院肯定有过一番了解。

中国林科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12年,当时中华民国政府在北平天坛设立了林艺试验场,这是我国第一个独立的全国性林业科研机构,我们今天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年的试验基地,之后多次易址更名。直至1958年的10月27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简称中国林科院)。1970年中国林科院建制被撤销,一部分与中国农科院合并为中国农林科学院,一部分下放地方。1978年恢复建制。

因此,中国林科院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厚重的历史积淀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继承、去发扬。

在中国林科院的光辉历史中,有令我们骄傲和自豪的老一辈。我相信,在这里也一定能造就出令我们自豪的新生代。

今天,也许大家还沉浸在刚刚过去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盛大纪念活动的欢庆和喜悦中。在此,我想告诉大家,中国林科院就有让我们无限怀念和崇敬的抗战官兵,他们有的还健在,有的早已离我们远去。像我们的首任院长就是有名的佩剑将军:张克侠,电影《佩剑将军》剧中主人公的原型之一。15岁的张克侠,为了抗议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愤而投笔从戎,考入北京清河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开始戎马生涯,随冯玉祥将军转战南北。为了追求光明,探索真理,1927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重返西北军,任张自忠师参谋长。所到之处,大力支持当地抗日救亡活动和抗日军队发展,为团结、抗战、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此期间,他还创办了自忠中学,进行抗日和进步思想的宣传教育,培养了许多革命、进步的人才。还有李万新副院长,她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41年在延安,陈云同志亲自批准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从小学至大学到工作,一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及抗战工作,在北大时还曾因“共党嫌疑”而被捕,那时的她只有17岁,并非党员;她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她的父亲、叔叔先后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东北抗日联军》,其中第四军军长李延禄、李延平,就是李老的父亲与叔叔。李老一家是红色革命之家,家中有20多人曾参加抗战和抗日救亡运动,其中多位亲人壮烈牺牲。在黑龙江佳木斯有个西林公园,就是以李老丈夫、被国民党杀害的孙西林烈士命名的。

除了以上两位在抗日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导外,中国林科院还有很多为民族解放、为国家进步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导和专家,在此我不一一介绍。今天,大家来到中国林科院,一定希望对它有更多的了解,那大家可去看看《中国林科院院史》和其他有关资料,或向你们的师兄师姐们了解,向导师们了解,了解中国林科院的昨天和今天,从而给自己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位。

研究生,是同学们求学生涯的新阶段,也是你们人生旅途的又一新起点。开学典礼是群体的宣示、共同的记忆,那么我们的宣示方式是什么?是举行一次朋友间的团聚庆贺,还是喊出一句激励自己的口号?抑或别的。

我认为,决心要让人听见,能力要让人看见,这很重要。个人如此,国亦如此。对国家而言,声明是决心的宣告,阅兵和军演是能力的展示。

同学们,你们都是有朝气、有活力、有目标、有梦想的年轻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只是达成人生目标、实现梦想的一个过程,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对多数同学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过程。对于如何走好这一段路,要说的很多。在这里,我粗浅地谈三点建议:

一、明确目标,做好选择性的放弃

人生的理想有大、有小。为了理想就要选择性地放弃一些难舍的东西,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选择性地放弃那些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暂时搁置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个人喜好等。

大家肯定熟悉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的钱伟长,但不知大家是否知道钱老年少时的求学故事。1931年,钱老18岁,他以中文、历史两门100分的成绩考取清华。但9·18事变爆发,让他感到非常屈辱,当即拍案而起,做出大胆决定,:“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想科学救国!

当时的钱老严重“偏科”,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一共考了20分,英文没学0分。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愿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他试学一段时间。为了尽早赶上课程,钱老早起晚归,废寝忘食,用功至极,一年后他的数理课程就超过了70分,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2010年,这位国家利益重于一切的科学泰斗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其颁奖词是:“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在钱老少年求学时,“严重偏科”是利用了规则的选择性放弃;改学物理是祖国召唤下热血青年对自己爱好的放弃。在国家大局面前,钱老无视了个人风险得失。

对于研究生阶段的你们,希望你们有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了,你们就知道应该舍弃什么,留下什么,懂得有舍弃才能更集中精力于主要目标。

二、瞄准目标,协调积累与展示

作为研究生,研究什么,研究论文写什么,写在哪儿?是写在纸上还是写在大地上?等等问题,大家一定要认真思考。

现在,社会上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现象比比皆是,对学术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注短平快研究内容的人较多,急于求成的现象比较普遍,而沉下心来做学问做基础研究和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者少。因此,社会舆论和学术界一直在不停地呼吁:专家、学者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这是非常好的理念任何一个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脚踏实地、长期积累。。作为学子的你们,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合理用好两支笔,用好手中的笔写好学术文章,用好实践的笔书写大地论文。既关注眼前的任务,又注重长期的积累,两者不可偏废。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习阶段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三年时间过得很快,大家要立即行动起来,让导师“知道你的速度,知道你何时能到达终点”。同学们,是骏马不要卧在马厩里,要奔跑在无垠的草原上,只有奔跑的马儿才能遇见伯乐。

三、实现目标,做到稳定与坚持

1911年12月之前,没有哪个地球人到过南极点,所以这是一百年前所有最伟大的探险者、所有最有探险精神及有此梦想的人最想做的事情。

有两个团队进入了最后的竞争,即挪威的阿蒙森团队和英国的斯科特团队。当时阿蒙森团队有5个人,斯科特团队有17个人。这两个团队差不多都是1911年10月在南极圈的外围做好了准备,准备进行最后的冲刺。结果是,阿蒙森团队在两个多月后,也就是1911年12月15日,率先到达南极点,插上了挪威国旗;而斯科特团队,虽然出发时间差不多,而且人数占绝对优势,可是他们却晚到了一个多月。

阿蒙森团队率先到达南极点之后,又顺利返回原来基地。而斯科特团队因为晚到,回去的路上天气恶劣,不断有人掉队,最后无人生还。

在分析两队成败原因的时候,在这里,首先让我们对两个团队的探险精神表示由衷的敬意。

有人调查分析得出,探险过程中阿蒙森团队不管天气好坏,每天坚持前进30公里。相反,斯科特团队是天气好就走得猛,一天能走四五十甚至60公里,但是天气不好时,他们就睡在帐篷里,吃着东西,诅咒坏运气和恶劣天气;阿蒙森团队虽然人少,但是物资准备非常充分,有3吨;斯科特团队虽然人多,但他们准备的物质却较少,只有1吨。若能顺得到达,不出任何差错,这1吨物资刚好够。但大自然所给予的条件并非刚刚好。

坚持每天前进30公里,充足的准备,是两个团队本质上的区别。

同学们,方向永远比速度重要;有梦想及早行动,有计划及早实施。

希望大家从今开始:锚定远大理想,明确阶段目标,持之以恒,努力行动。不管运气、环境怎样,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做好充分准备,不要期许环境条件刚刚好;坚持“每天前进30公里”,停顿就是相对的倒退。

希望大家在中国林科院学习期间,与老师与同学和谐相处,快乐生活;享受研究,播种希望;收获情谊,取得成果。三年后的你们将是一个又一个全新的自己:愿你们拥梦而来,载誉而归;愿你们多姿多彩的青春足迹深深地印在中国林科院发展的历史上!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