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团队
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地)研究组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创新团队 >> 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地)研究组
更新时间:2023-02-27

本团队围绕湿地等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利用,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替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提出自然保护地保护和恢复、规划与监测评估等技术。

一、负责人简介

吴明,男,土壤学专业,博士,研究员。2002年起从事湿地生态学研究,担任国家林草局杭州湾湿地生态站站长和杭州西溪湿地生态站技术站长、中国湿地保护协会理事、浙江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林学会湿地专委会主任。2016年获国家林业局“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和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第一(含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3部,参编著作4部。主持的“杭州湾典型湿地资源监测与生态恢复”与“国家湿地公园资源管理与经营模式研究”分别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三等奖(排名第1),为我国滨海湿地恢复和城市湿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二、团队研究方向

1.湿地过程与生态恢复

以长期定位监测与模拟实验为主要手段,研究湿地形成、发育和演化规律;探讨湿地系统中碳、氮、磷循环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机理;分析湿地植物、水鸟等生物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揭示外来植物入侵机理。开展人类活动影响下湿地时空格局、关键生态过程及功能退化机理研究,研发退化湿地主导服务功能修复与重建技术。

2.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

围绕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技术需求,结合星空地一体化监测,分析区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从区域生态系统的构成出发,结合生境构建、植物群落、动物活动、环境承载力等分析,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利用及退化修复的对策及其空间布局;提出湿地保护与恢复景观设计与规划技术体系。

3.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

围绕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中急需解决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需求,开展自然保护地规划和设计、自然资源调查和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生态系统评估、适应性经营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栖息地恢复及生态功能提升等研究和示范,提出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估指标及方法、珍稀动植物种群及栖息地恢复、主导服务功能恢复等关键技术。

三、取得主要成绩

1.湿地资源监测与管理方面

建立和技术支撑了国家林草局湿地野外台站2个。构建了杭州湾湿地生态监测体系1套,开展了湿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长期定位监测;利用3S技术分析了近30年来杭州湾以及浙江省滨海湿地资源变化,建立了杭州湾湿地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2.湿地关键过程与功能研究方面

针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及人为活动对湿地过程与功能的影响,研究了湿地系统中碳、氮、水耦合循环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机理及其围垦效应;探明了浙江省滨海湿地外来植物互花米草生物量分布及影响因素;开展了珍惜濒危水鸟种群的迁徙生态学和保护工作;揭示了加拿大一支黄花等典型外来物种入侵机理、生态学效应及其清除技术等。

3.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方面

针对滨海湿地退化问题,研究提出了基于碳固定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生态恢复技术;海岸带人工湿地植物配置、生物强化和景观设计等构建与管理技术;以及滨海围垦区湿地鸟类栖息地构建技术。在杭州湾等地建立围垦区湿地功能恢复技术试验示范区共100 hm2。

4.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研究方面

针对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矛盾,提出了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利用平衡发展的“西溪模式”,并在全国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中推广;制订了《湿地公园生态管理技术规范》地方标准1项;研究成果为浙江省10余个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监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提供科技支撑。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四、成员组成

团队现有成员7人,其中研究员2名:吴明、邵学新;副研究员1名:叶小齐;高级工程师1名:张龙;助理研究员3名:焦盛武、李妞、蔺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