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所情总览 >> 新闻中心 >> 媒体扫描 >> 正文

亚林所构建生态经济型石漠化植被恢复模式

[发表时间]:2015-07-29 [拟稿人]: [审核人]: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中国绿色时报 2015年8月24日 3版

本报讯 记者王建兰 通讯员贾兴焕 杨莹莹报道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同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历时5年时间开展的“生态经济型石漠化植被恢复模式构建技术研究”日前通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验收。

此项目筛选提出了见效快、结构稳定、效益持久的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物种配置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石漠化植被恢复中经济树种缺乏、经济效益不高的难题,并编制了《石漠化山地主要经济树种栽培技术规程》。

验收专家认为,项目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石漠化植被恢复模式,能有效提高恢复植被的经济产出,实现生态治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对推动我国石漠化治理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科学、实用。

据项目负责人任华东副研究员介绍,项目实施区选择了贵州普定、云南富源、广西凌云、重庆巫山等我国典型的石漠化区域。在这4省区,研究人员先后开展了以生态经济型物种为主体的复合模式树种配置,及现有低效林结构优化改造试验研究,调查筛选了生态经济树种及品种,开展了林分结构优化配置试验示范。通过研究,项目筛选出了15种石漠化区优良生态经济型构建适宜物种,这些物种包括冰脆李、牛心李、核桃、金银花、吊丝竹、香椿、十大功劳、核桃、美国山核桃、蜜桃、枇杷、蒜头果等。研究提出了以冰脆李+金银花、牛心李+十大功劳、吊丝竹(细龙竹)+十大功劳、核桃(美国山核桃)+魔芋、枇杷+十大功劳、南酸枣+十大功劳、桃(梨)+金银花等10种石漠化山地生态经济型恢复物种配置优化模式,营建试验示范林899亩,造林保存率达85%以上。其中,以冰脆李、桃、梨为主体的示范林,已于2014年(第三年)开始结果,株产果3公斤以上,亩产达200公斤,亩收入500元以上。

任华东说,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过程中,造林树种的适宜性评价过程复杂,包含生长适应性、生态适应性和经济效益三方面的数十个具体指标。理想的石漠化治理造林树种,其枝、叶、根等应具有相应的生态修复性能,结合流域植物树种资源情况及自然地理条件,并具备以下特征:一是耐瘠薄,具有较高的成活率;二是根系发达,特别是须根发达,护坡固土能力较强;三是枝叶茂盛,对雨水有良好的截留作用;四是适宜中性或弱碱性环境,具有改良土壤性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五是抗病虫害能力强;六是繁殖能力及萌发性强;七是建群能力较好,有利于生物多样性提高;八是乡土树种为主,枯枝落叶较多。

任华东说,石漠化区立地条件恶劣,造林成本大,植被恢复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人们持续的艰苦努力,同时也需要科技者开展更为深入的后续研究。他说,项目研究提出的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树种配置模式:林果-农作复合模式、经济林果-饲用草、林果-药用植物复合模式,已在项目实施区推广应用5万余亩,其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中、轻度石漠化山地,特别是石漠化退耕地的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基地建设。